返回

鸠尤神剑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1章 鸠尤神剑31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意思是,读书人忧心天下苍生,重中之重便是修国体革国制咯?”

    “读书以明世理、达人情、通万千学问。可是世理之根、人情之心、学问之源实实在在逃不出家、国二字。只可惜,皇上并非思变之君,我们这些读书人只能睁眼看着国家沉沦。长此下去,南淮国前途未卜呵。”

    付晚香与顾乘风面面相觑,道:“先生此言,我倒不解了。我们也去过纪南城,其繁华泰安,便是西梁京都也难得比拟。先生怎说南淮前途未卜呢?”

    “所谓繁华泰安,只是虚浮之景。诸位不是南淮人,自然看不到南淮的隐患。”

    顾乘风道:“我不懂治国之道,不过我想只要天下太平,有饭食有衣穿,对于平头百姓,已经是幸事一桩了。”

    张必用笑道:“民智未开,只图衣食住行倒也情有可原。他们既无学问也无见识,温饱不愁便可心安理得地安稳度日。又哪里看得到国家之弊病?然而我们读书之人断不可为眼前苟且之利失了宏远大志。国有所亏,当采他邦之盈;国有所失,当习他邦之智。若一国之读书人只在乎有饭食有衣穿,则灭国之日不远呵。”

    付晚香笑了笑,低声说:“张先生所言不无道理,可是方才先生说,天下之福,其一为不闭户而无盗抢之虞,又说这一点关键在于人人有肉食,户户有田耕。现在你却说,平头百姓只图衣食住行,乃民智未开,岂不自相矛盾了?”

    “这位夫人心思细敏,张某佩服。不过我方才所言,夫人到底误会了。所谓民以食为天,关心衣食并无错,错在一个只字。我们读书之人也要穿衣吃饭,却不会一生只图柴米。要让百姓看到衣食住行以外的问题,需以礼仪诗书加以教化。这也是我们读书人的职责之一呵。”

    苏荣好半天没吭气,这会子却忍不住,放下茶杯笑道:“我单读过几本书,略识几个字罢了,要论诗书学问自然不能与张先生相提并论。不过先生那天下之福的说法,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,却不知先生可愿一听?”

    张必用道:“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,这位先生请讲,张某洗耳恭听。”

    “先生那三福之论,我只说不闭户而无盗抢之虞吧。按先生的解释,平头百姓所以盗抢,或因贫瘠,或因无业,那么予之肉、分之田,便可绝盗抢之行。可是一个人若只关心口腹之欲、就业之安,依先生之理,偏又是心智未开之辈。这里头真正的矛盾,倒在于民智有用无用,读书有功无功了。若开民智,百姓除了柴米油盐自然有别的关切,有了别的关切,自然有别的欲望,欲而不得,难免忿忿不平,就算不闭户当真无盗抢之虞,那么奸淫之患、烧杀之患、虐笞之患是有是无呢?反之,若民智不开,兴许予肉给田的确可以达成夜不闭户之好,可是如此一来,读书岂非祸端?民智岂非灾源?”

    张必用同来热切议论的当口,下人已经收好一间稍大的厢房,给四位舞姬住下。杨琰领着沐秋桑去另一间厢房,那房间本作房之用,只需换下床褥被子即可。杨琰命两个丫头收拾屋子,她便趁这机会拉着沐秋桑来到厢房外的走廊边,道:“子辛妹妹,你我虽未曾谋面,我一见你却格外亲切,你便在我们张府安心地住下吧。”

    沐秋桑道:“夫人的恩德,子辛永生难忘。”

    “你那几位姊妹,我跟你表兄会妥善安置的。我们张府虽不算什么名门世家,在邑州一带到底也有些脸面。那四位姑娘各个生得花容月貌,我一定帮她们各自寻个好归宿。你尽管放心,她们既是与你同甘共苦的人,我们张府不会亏待她们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甚好,我便代她们先行谢过夫人了。”

    沐秋桑要行跪礼,杨琰忙扶住她肩头,道:“你既是姑母之女,在我们张府便如同回了自己娘家。你还要行这等大礼,岂不见外了?再说老爷是你表兄,你却对我夫人前夫人后的,就不能唤我姐姐?”

    沐秋桑羞赧地喊一声姐姐,杨琰便喜笑颜开地说:“从今往后我们便是一家人,你莫要再趑趄才好。”

    “就怕我在这里,打扰了你们。”

    “你千万别这么想。你也看见了,我们张府人丁不旺,平日里,老爷出了门,屋里就几个丫鬟和老妈子陪我说说话。他便是留在家中,也总是一个人关在书房写写字,读读书。可怜我毅儿早早地去了,若不然,今年便九岁了,我们张府也不至于如此冷清。”见沐秋桑不搭腔,杨琰接着说,“我自幼有不足之症,生下毅儿又落了新病,为老爷添丁是没有指望的。本来前几年我便劝老爷再纳偏房,奈何老爷脾气倔,不同意,一日日拖下来,眼看他近四十了,连个子嗣也无,唉……”

    沐秋桑道:“表兄和姐姐宽厚仁义,上天不会薄待你们的。”

    杨琰撇嘴一笑,问:“你今年几岁了?”

    “虚岁二十了。”

    “年纪是不小了,也该为自己打算才是。”

    沐秋桑睡下时,张必用同顾乘风一众还在高谈阔论着。直到子夜时分,众人才由丫鬟、小厮各领入厢房。翌日清晨,张必用备下好菜,招呼众人,众人用过膳,这便告辞了

第31章 鸠尤神剑31(2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